霹雳角头真君大帝暨蓝啅公古庙理事会 Persatuan Penganut Dewa Datok Kong Tanjong Piandang (REG. NO 0357-06-PRK)

 

contact, email, envelope, letter icon
霹雳角头真君大帝暨蓝啅公古庙理事会
Persatuan Penganut Dewa Datok Kong Tanjong Piandang
(REG. NO 0357-06-PRK)

Address 地址:
GM/LOT 1397, BAGAN SELATAN, 34250,
TANJONG PIANDANG, PERAK

GPS Coordinate地标:
E 100 23'06.2'' N 5 04'33.8''

Location Map 地图位置
神明典故
God History

 

靈昭真君

 

靈昭真君,全稱靈昭威顯佑境安民真君。是廣東地區的鄉土神,又有大帝封號,故俗稱真君大帝。

《蘇仙》記載,宋理宗年間,廣東沿海屢受南洋海賊騷擾,海賊搶劫殺人、放火毀船,無惡不作,朝廷派出三路軍隊從陸地、海上同時征討。豈知海賊用一術士法術,興風作浪,致使朝廷戰船毀壞,征討遇挫,損失慘重。正當官軍焦急之時,三個道士忽至軍中,為首一人自稱南海朝陽真人門下修行之「吳剛厚」,同行二人乃其師兄弟,三人受真人派遣,特助討賊。主將大喜,當下設宴款待,傳於軍中,士氣大振。次日,吳道士三人隨軍一同出征,在大海之上與那高人鬥法,僵持之間,吳道士忽然放出一隻巨龜,一剎咬住那高人,高人立即現形,原來是一條成精的黑魚。吳道士三人捕下魚後,攜巨龜一同離去。失去妖道的海賊不堪一擊,被官軍剿滅,從此沿海安靖。皇帝聽聞此事,欲徵召吳道士入朝為官,派人前往南海各處尋找,未果,乃封剛厚為靈昭威顯佑境安民真君,又追封大帝,其餘兄弟俱有封號。



拿督公典故

拿督公是馬來西亞的“特產”,亦是土地公的一種。在大馬,一般民間相信拿督公有青臉及紅臉之分,是掌管東方和南方的土地神。

若追根究底,土地公神之說,最先源自中國,可是中國並沒有所謂的拿督公。說它是特產,是因為這個名稱取之於馬來語的Datuk,至於“公”則是華人對一般有功於社會之賢達人士的尊稱,諸如重建吉隆坡的葉亞來公、民族之魂林連玉公等等。雖然稱呼富有馬來色彩,但是道家卻相信拿督公的職務與土地公相同,即掌管土地的四季和睦。道家相信人在修行得道之後可以升天,而盤踞在大馬的其他民族亦篤信於自己種族的成道之法。

所以当某些地方发生灵异事件时,各族都会依据他们自各的信仰,为这股奇异的力量冠上神明的称呼。在马来西亚,拿督是尊称,所以就会有人以拿督公来称呼它们。换言之,是由于国情不同,才导致神明拥有不同称呼。”

众所周知,华人五千年来都有拜祭土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初抵贵地,决定在该地落地生根之时,更会先觅吉地安奉土地神,祈求地方和睦,农作丰收。这种作法经过世代相传,原本意义已经被忽略,更被许多人误解为迷信。其实,拜祭土地的原本意义是饮水思源,感激这片肥沃的土地给人们许多丰衣足食的机缘。所以,如果明白出发点,就会了解道家并非提倡迷信的宗教,相反的,其教义关注于道德沦理、感恩图报,这也是为什么它是唯一拜祭祖先的宗教。拿督公是马来西亚的“特产”,亦是土地公的一种。在大马,一般民间相信拿督公有青脸及红脸之分,是掌管东方和南方的土地神。

在大馬,一般民間相信拿督公(土地公)有青臉及紅臉之分,針對這點,道家學識十分博大精深的陳氏提供了十分詳盡的解說。“道教相信五方神,即分別是東方神、西方神、南方神、北方神及中央神。”這五位神祇又分別代表了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東方神代表木,故顯現青色、西方神代表金,顯現金色、南方神代表的是火,顯現紅色、北方神代表水,顯現黑色、中央神代表土,顯現黃色。“基於如此,我相信大馬民間所流傳的青臉及紅臉拿督公,是掌管東方和南方的土地神。”



太歲爷

太歲(又稱歲陰)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演變成一種神祇信仰。

太歲起源

主条目:歲星紀年

戰國時代似乎有一種「歲星紀年法」,就是用歲星在天上的位置來表示年度,一年一個辰,12年一循環,而其用途在於古代的占星術推算。

起初,由於人們仰頭觀測天體運行時,所用來標明的地理方位,常常與生活中所習慣的方位顛倒。

歲星的運行會有誤差。歲星就是木星,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歸週期398.88日),4332.59日(11.8618年)繞天一周。若以12年為單位,每86年就會差1個辰,稱為「歲星超辰」。這誤差很麻煩,會造成占星術不準確。

為了避免誤差,所以在戰國時代中晚期,占星家們設計了太歲這個完美的星體。太歲,是從歲星轉化來的虛擬星體,太歲被規定旋轉方向與五大行星一樣,如此一來,當人們使用太歲紀年時,太歲的方位移動方向,就與地理上的習慣(北上南下、左西右東)相符合了。另外又規定太歲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剛好繞天一圈,所以可以更準確的用來紀年(後來演變為干支紀年法,持續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這樣不會發生誤差。

《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古人將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對應一個地支,稱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

太歲信仰

古代

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釐清。

古時候將太歲視為君王,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係命於太歲、后妃係命於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得到一個扼要的總結:「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當然也是尊貴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卻因為太歲所在的方向太過於尊貴,反而必須避開,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歲並不是凶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1881-?)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清代《協紀辨方書》也說:「《廣盛曆》曰:歲破者,太歲所衝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損財物及害家長。惟戰伐向之吉。……按,歲破為最凶之神,而《廣盛歷》云『戰伐向之吉』者,蓋向歲破、即坐太歲而敵人乃居歲破之位也,然則乃是用太歲,非用歲破也。」只要坐太歲(亦即背對太歲),讓敵人面向太歲,那麼敵人就陷於「歲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歲者吉,面太歲者凶,不言可喻。從以上的討論,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規則,就可以安處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麼在前、後、左、右排列組合後,漸漸由吉轉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為最凶。但是後來太歲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為了一個凶神了。

現代

相傳金章宗因其母親徒單太后患病,而首創祭拜「本命星」之俗,以求母病速癒,這是北京白雲觀祭祀太歲的由來。後演變為安太歲。當時,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大概在清代,道教全真道龍門派柳守元所編之《歲君解厄法懺》才出現了六十位太歲星君之姓名,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

由於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拜太歲」。各地拜太歲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分為官方與民間兩大類。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不過民間並不參與立春拜太歲的活動,這個傳統的起源還不清楚,但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才跟著消失。

民間拜太歲則多在春節。早期,安太歲相當簡易,欲安太歲的信徒,多於春節前後,以紅、黃色紙書上「本年太歲星君到此」或「本年太歲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歲星君」之類字樣[1][2],貼在家中,晨昏焚香禮禱。年底送神日時,祭拜一番,將紙撕下,與紙錢、紙馬一同焚化,「送神上天」。事實上這是宋朝道教中雷法的傳統滲透到風水術後的習俗,其內涵是以符籙請下太歲神來護衛家宅。

近年來,儀式繁複化,演變出各種專門的太歲符咒、牌位甚至神像。在現代忙碌社會,由於寺廟可以幫忙每日祭禱,多數信徒繳納一定費用,將「安太歲」的祭祀活動,請寺廟方面代辦。

1995年開始,臺灣各地寺廟開始流行起為信徒安太歲,而在此之前安太歲在台灣並不盛行,但如今則與中國大陸、港澳等華人世界一樣,到處都有收取香火錢,幫人安太歲的寺廟或道堂。早期一年只有兩個生肖必須安太歲,2010年代臺灣部分廟宇因主張本沖、對沖、左右偏沖,形成一年就有八個生肖需安太歲,讓人懷疑有斂財之嫌[3]。臺北市行天宮廟方表示,安太歲重在心誠,故不代檀越安太歲,僅發放太歲符,供善信回家自行祭拜。特別的是行天宮發放的太歲符仍保有傳統的簡樸風格,符上只有年份與神祇名諱字樣,並無「鎮宅」等吉祥話。如:「甲子值年太歲金辨星君神位」。

在道教中,斗姥即眾星之母,臺灣道教與民間信仰中,祭拜太歲星君等諸星君者,多半先禮斗姥,這種傳統是從北京白雲觀流傳出來的,原本是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的作法,近年來則廣為流行於華人世界,有些廟宇則首先禮拜為六十位太歲星君的領袖「太歲殷元帥」。

太歲神

在戰國時代,太歲已經成為當時流行的數術中的一個神煞,但人格化的太歲神出現的相當晚,太歲升為神,時代應該不太早,在漢代以前的文獻沒有祭拜太歲神的紀錄。最早將太歲視為神明的,是東漢的王充在《論衡譋時篇》說:「太歲,歲月之神;用罰為害,動靜殊致,非天從歲月神意之道也。」自此之後,「太歲」就一直是潛伏在民間的一個凶神,通常並不祭祀,但又有若干與之相關的傳說,而各個傳說中的「太歲」並沒有太大不同,都是某人冒犯了太歲,遭受到災難,這就是統稱的太歲神。

目前可考證的最早人格化太歲神是殷郊,被認為是太歲的領袖。《封神演義》說:「殷郊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在宋代的道教傳說中,殷郊是商紂王的長子。目前少數寺廟將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日訂為「太歲大元帥」殷郊誕辰,但殷元帥的相關祭祀活動不多,只有少數廟宇供奉;也有廟宇把首年太歲星君(甲子太歲)視為太歲的代表,如五甲龍成宮。

目前流行的六十位太歲神,來自於北京白雲觀,目前僅知六十位太歲的名諱在清代中期全真道龍門派道士柳守元的《歲君解厄法懺》中首次完整呈現,然而不僅各地流傳的神明稱號用字不同,甚至沒有任何太歲神的傳說。因此2003年底,上海城隍廟住持陳蓮笙道長和香港蓬瀛仙館永遠館長黎顯華道長號召主編了一部宣稱經過太歲神的神諭下完成的《太歲神傳略》,為六十位太歲神做了個別的傳記。但這種神祕編輯下的傳記,已經在陳峻誌的《太歲信仰研究》中被質疑。

《三命通会》中的太岁

《三命通会·卷二·论太岁》也提到了太岁,说太岁是一种神祇,是一年的主宰,诸神的领袖;还说根据生辰八字不同,可推断当年太岁对命主有利还是有害。

按照时间上来分,太岁分为游行太岁和当生太岁两种。前者为当年的轮值太岁,比如丙子年的太岁为郭嘉大将军。后者为命主出生时所对应的太岁,比如丁丑年出生的人的当生太岁是汪文大将军。命主的大运与太岁和谐,表示一年顺利;大运与游行太岁不和,则当年不顺。命主的日干伤克游行太岁,祸较轻;命主的日干被游行太岁所伤科,其祸较重。

按照命主的日柱与当生太岁的关系,太岁又可以分为真太岁和征太岁两种。前者是与命主日柱等同的太岁,比如甲子日出生的人的正好遇到甲子年(甲子太岁),那么这个太岁就是此人的真太岁,又叫转趾煞;后者是被命主日柱相冲克的太岁,被命主的大运干支冲克的太岁,或者与命主日柱性质相反的太岁。碰到真太岁的人,如果大运干支与太岁干支相和,则吉,反之则凶;碰到征太岁的人,则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吉凶只是大致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与太岁相和,可是命主四柱中的其他部分扰乱了这种关系,那么也会由吉转凶;如果与太岁不和,可是命主四柱中的其他部分起到了调解的作用,那么也会转祸为福。比如,癸巳日生的人遇到癸巳年,这是真太岁,本应该是吉,可是偏偏他的大运是丁亥,丁亥与癸巳冲克(丁火与癸水相克,亥水与巳火相克),因此这年是凶年。再如,甲日出生的人克戊年太岁(甲木克戊土),本应是凶,但如果此人四柱中有癸来与戊相合(戊为阳土,癸为阴水,阳干克阴干为相合),戊癸化合生火,便可以制服甲木,这样一来,就可能逢凶化吉。

十二太歲

十二太歲,為通書、農民曆常使用的神煞。根據唐代李淳風的四利三元,「一太歲、二太陽、三喪門、四太陰、五官符、六死符、七歲破、八龍德、九白虎、十福德、十一弔客、十二病符,太陽、太陰、龍德、福德為吉,餘方為凶。」目前台灣坊間的排列方式,如2012年為壬辰年肖龍為太歲,肖兔為太陽,以逆行方式去排列十二太歲,而另外的排列方式,肖龍太歲,肖蛇太陽,則以順利方式排列十二太歲。


 
返回顶部


 

霹雳角头真君大帝暨蓝啅公古庙理事会
Persatuan Penganut Dewa Datok Kong Tanjong Piandang (REG. NO 0357-06-PRK)
© Copyright 2016 l Designed by www.gbs2u.com

Visitor No:

QRCode